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手机) |
耶律仁先,字纠邻,乳名查剌,孟父房之后裔。父耶律瑰引,为南府宰相,封燕王。
仁先魁梧隽秀,富于智慧和谋略。重熙三年(1034),补为护卫。兴宗皇上与他谈论政事,觉得他有才。仁先因受一世罕有之宠遇,言事无所隐讳。授为宿直将军,累迁至殿前副点www.sLKJ.oRg检,改任鹤剌唐古部节度使,不久征召为北面林牙。
十一年(1042),升任北院枢密副使。时逢宋朝请求增加岁币银绢以换回对十县土地的所有权,仁先与刘六符出使宋国,仍然坚持岁币文书用“贡”字。宋人拒绝。仁先说“:从前石晋王朝报本朝之恩德,割让土地进献,周人强行夺取之,谁是谁非,如何做有利,如何做有害,清清楚楚。”于是议定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仍旧称为“贡”。回国之后,任同知南京留守事。
十三年(1044),讨伐夏国,留仁先镇守边境。不久,召任契丹行宫都部署,上奏折请求免除王子班郎君及诸宫的杂役。十六年(1047),迁任北院大王,奏称如今两院户口众多且富足,请求免予由他部来帮助服役,诏令从其所请。十八年(1049),再度举兵伐夏,仁先与皇太弟重元担任前锋。萧惠在河南失利,皇上还想进兵再战,仁先全力谏阻,皇上便停止进兵。后来担任了知北院枢密使,迁东京留守。女真恃仗地势之险要,不停地侵犯掠夺,仁先请求开挖山地沟通道路以控制之,边民得以安居乐业。封为吴王。
清宁初,任南院枢密使。因耶律化哥诬陷,出贬为南京兵马副元帅,守太尉,改号隋王。六年(1060),再度担任北院大王,百姓走数百里前往欢迎,就像见到父亲和兄长一般。当时南院枢密官涅鲁古、萧胡睹等人妒忌他,请道宗皇上让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耶律乙辛上奏说“:仁先是旧臣,德望冠绝一时,不应外补任京外官。”又拜为南院枢密使,改为许王。
九年(1063)七月,皇上出猎于太子山,耶律良奏称重元谋反,皇上召来仁先与他谈论这件事。仁先说“:这种人凶残狠毒,我本来就怀疑他很久了。”皇上敦促仁先搜捕之。仁先出宫,又说:“陛下应当小心防范!”还未来得及披挂,重元已经前来攻打行宫了。皇上想到北、南院去,仁先说:“陛下如果撇下扈从单独出去,贼人必会紧随其后,况且南、北大王之心也不可知。”仁先之子挞不也说:“皇上自己的想法怎么能违逆呢?”仁先发怒,打了他的脑袋。皇上明白了,便将讨伐贼人之事全权交付仁先处理。于是将马车排列为营垒,拆开行马(衙前木架形路障),制作兵器,仁先率领属吏近侍三十余骑结阵于行马之外。及至交战,贼众大多投降。涅鲁古中流矢坠马,被活捉,重元带伤而退。仁先觉得五院部萧塔剌居所最近,赶紧召他来,分头派人会集诸军。黎明,重元率领奚人两千人前来攻打行宫,萧塔剌的兵马正好赶到。仁先料想敌人势必不能持久,等待他们气馁时再行攻击。于是背着营垒结阵,瞅准机会奋勇出击,贼众奔逃溃散,仁先率兵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人马逃跑了。皇上握着仁先的手说“:这次平乱都是你的功劳啊。”加号尚父,进封为宋王,担任北院枢密使,并亲自为他制文以示褒奖,又诏令绘制《滦河战图》以表彰其功劳。
咸雍元年(1065),加于越,改封辽王,与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枢密事务。乙辛倚恃宠幸,违法行事,仁先阻止他,因此受到忌恨,出贬为南京留守,改为晋王。仁先存恤孤独,禁绝奸恶,宋人闻风震慑畏服。论及他的人认为自于越休哥之后,可令宋人畏服的,只有仁先一人。
阻卜塔里干背叛王命,仁先担任了西北路招讨使,赐给鹰纽印及尚方剑。皇上晓谕说:“你此去离朝廷太远,如果每次都奏明后再行事,恐怕会失去机会,你可以随机行事,先斩后奏。”仁先严密设置斥候(望台),扼守敌人的要塞,对于顺服的部族加以笼络安抚,各种政务都整治得有条有理。塔里干又来侵犯,仁先迎击,追杀八十余里。大军接着赶到,又击败了塔里干。别部把里斯、秃没等人前来援救塔里干,见他屡次挫败,不敢交战而投降了。北部边境便得以安宁。
八年(1072),仁先去世,年六十岁,遗命让家人薄葬。弟义先、信先,子挞不也。
2. 文言文新唐书柳晟传译文译文:
柳晟是河东解县人。他的六世祖叫柳敏,在后周出仕,任太子太保。柳晟的父亲叫柳潭,娶了和政公主为妻。柳晟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就为父亲守孝。后来代宗令他在宫中任职,让他和太子,几位世子和吴大瓘的儿子吴通玄一起受教于吴大瓘,每十天就汇报所学内容。柳晟长大后,代宗就下令让吴大瓘等人到柳晟家中教授他学习。后任职为检校太常卿。
原文:
柳晟,河中解人。六世祖敏,仕后周为太子太保。父潭,尚和政公主,官太仆 卿。晟年十二,居父丧,为身孝。代宗养宫中,使与太子诸王受学于吴大瓘并子通 玄,率十日辄上所学。既长,诏大瓘等即家教授。拜检校太常卿。
比较重要的有“尚”、“率 ”、“拜”等词的翻译。
本文出自《新唐书·列传·卷八十四》。
3. "耶律屋质,字敌辇,系出孟父房耶律屋质,字敌辇。仪态简约沉静,有才识,重承诺。遇到突发的事件,能从容镇定处理,人们不能窥测他的才识。
会同年间,太宗驾崩,众大臣拥立世宗,太后听说这件事,非常愤怒,派皇子李胡带领军队攻打他们,在泰德泉遭遇安端、刘哥等抵御,失败回去。李胡把世宗的大臣和家属全部抓起来,对守卫的人说:“我作战不能取胜,就先杀死这些人!”人们对他说:“如果真的打仗,那么就是父子兄弟相互残杀了!”军队临时驻扎在潢河,两军隔岸相互对抗。
当时耶律屋质跟随太后,世宗认为他善于筹划,想暗中让他办事,就找了件事写信,来试探太后。太后收到信,把信拿给耶律屋质看,耶律屋质看完信,说道:“太后辅佐太祖平定天下,所以我愿意竭尽自己的力量效命。如果太后怀疑我,我即使想尽忠心,可以吗?”太后说:“我如果怀疑你,怎么肯把信给你看呢?”耶律屋质回答说:“李胡、永康王都是太祖的子孙,神器没有转给其他家族,有什么不可呢?太后应该考虑长远的计策,和永康王和议。”太后于是让耶律屋质写信给皇帝。
皇帝让宣徽使耶律海思回信,信中有很多不恭敬的言辞。耶律屋质进谏说:“信中表达的意思像这样,国家的祸患就不能完结了。如果能消除怨恨来使国家安定,那么我认为没有什么比得上和议好。”皇帝说:“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怎么能与我匹敌呢?”耶律屋质说:“即使战不过你,对待兄弟怎么样啊?况且还不知道谁胜利?即使说你侥幸胜利,被李胡抓住的众大臣的家属就没有活着的人了。根据这个谋划这件事,只有和议是最好的。”皇帝认为他说得对。
开始相见,双方充满怨言,相互责备,没有一点和议的心意。太后对耶律屋质说:“你应当替我谋划这件事。”耶律屋质进谏说:“太后如果能够消除怨恨,我才敢进献谋略。”太后说:“你只管说。”太后又对耶律屋质说:“和议已经确定,神器最终归谁啊?”耶律屋质说:“太后如果把神器交给永康王,顺应天意,符合人心,又有什么怀疑的啊?众人一致,都希望立永康王,是不可强行改变的啊。”于是同意立永康王为皇帝。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因谋反被关进监狱,刘哥和他的弟弟刘盆都勾结耶律天德等人作乱。耶律石剌暗中报告给耶律屋质,耶律屋质立即带着耶律石剌入朝觐见皇帝,禀告那件事。刘哥等人不服,于是停止处理这件事。不久,刘哥邀请皇帝观看赌博,捧酒杯祝皇帝长寿,在袖里藏着刀子进献。皇帝发现,下令抓住他,亲自审问那件事。刘哥自己发誓,皇帝又不追究了。耶律屋质上奏说:“应当让刘哥跟耶律石剌当面对质,不能件这样饶恕了他。”皇帝说:“你替我审问他。”耶律屋质率领剑士前往审讯刘哥,耶律天德等人服罪,杀了耶律天德,对萧翰实施杖刑,流放了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耶律屋质去世,年龄五十七岁。皇帝沉痛哀悼,停朝了三天。
4. 古文翻译《陈元方候袁公》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
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陈元方候袁公
5. 冯琨父焕为幽州刺史译文全文:
冯绲父焕为幽州刺史,疾忌奸恶,数致其罪。怨者乃诈作玺书谴责焕,赐以欧刀。又下辽东都尉庞奋使行刑。奋即收焕,焕欲自杀。绲疑诏文有异,止焕曰:“大人在州,志欲去恶,实无他故,必是凶人妄诈,规肆奸毒,愿以事白上,甘罪无晚。” 焕以其言,上书自讼,果诈者所为,追奋抵罪。绲由是知名。---<<;后汉书。冯绲传>>
译文
冯绲的父亲冯焕任幽州刺史时,非常痛恨奸佞小人,屡次惩罚他们。痛恨冯焕的人于是就假造皇帝的诏书来谴责冯焕,赐刀让他自杀。他们又让东都尉庞奋监督行刑。庞奋随即收押冯焕,冯焕想自杀。冯绲疑诏文有假,劝阻焕道:“大人任幽州刺史时,曾立志要除去奸恶,实在是没有其他原因,肯定是奸人作假陷害你,我想先把这事告诉皇帝,你再认罪不迟啊。” 冯焕听了他的话,上书自讼,经查果然是歼佞所为,后来皇帝派人捉住庞奋,治了他的罪。冯绲从此一举成名。---<<;后汉书。冯绲传>>
6. 宋赵南仲葵父方文言文原文:《赵葵幼慧》
宋赵南仲葵,父方,宁宗时为京湖制置使。葵每闻警报,与诸将偕出,遇敌辄深入死战。诸将惟恐失制置子,尽死救之,屡以此获捷。一日,方赏将士,恩不偿劳,军欲为变。葵时年十二三,觉之,亟呼曰:此朝廷赐也,本司别有赏赉。军心赖此一言而定,人服其机警。
翻译:
宋朝赵葵,字南仲,京湖制置使赵方的儿子。赵葵每次听到军事警报,与各位将领一齐出阵,遇到敌人就深入死战到底,各位将领惟恐失掉了制置使的儿子,全力冒死相救,多次因为这个原因获得胜利。有一天,赵方奖赏将士,恩德不能抵偿功劳,将士们想发动变乱。赵葵当时十二三岁,察觉到这件事,急忙喊道“:这是朝廷赏赐的,本制置使司另外还有赏赐。”军心因这一句话而稳定,人们都佩服他的机警灵敏。
7. 杨荐文言文全文翻译1. 原文:
杨选,字以公。章丘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迁易州兵备副使。俺答围大同右卫,巡抚朱笈被逮,超拜选右佥都御史代之。与侍郎江东、总兵官张承勋解其围。忧归,再起,仍故职。
四十年擢总督蓟辽副都御史。条上封疆极弊十五事,多从其请,以居庸岔道却敌功,进兵部右侍郎。
明年五月,古北口守将遣哨卒出塞,朵颜卫掠其四人。部长通汉叩关索赏,副总兵胡镇执之。并缚其党十余人。通汉子惧,拥所执哨卒至墙下,请易其父。通汉者,辛爱妻义父也。选欲以牵制辛爱,要其子入质,乃遣还父。自是诸子迭为质,半岁而代。选驰疏以闻,自诩方略。选及巡抚徐绅等俱受赏。
2. 翻译:
杨选,字以公,章丘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官行人。提升为御史,迁易州兵备副使。俺答包围大同右卫,巡抚朱笈被逮捕,越级升杨选为右佥都御史代替他。与侍郎江东、总兵官张承勋解大同之围。因父丧回家,再次被起用,仍然任原职。
四十年(1561)提升他为总督蓟、辽副都御史。他逐条上奏封疆极弊十五事,皇上多听从他的请求。因居庸岔道退却敌人有功,进官兵部右侍郎。
第二年五月,古北口守将派遣哨兵出塞,朵颜卫抓住其中四人。部长通汉叩关索要赏赐,副总兵胡镇将他捉住,并将他的同党十多人捆缚起来。通汉的儿子恐惧,带被抓住的哨兵到墙下,请求交换他的父亲。通汉是辛爱妻子的义父,杨选想用他来牵制辛爱,要他的儿子来做人质,才遣还他的父亲。从这时起通汉的诸个儿子轮流作为人质,半年换一次。杨选急驰上疏报告皇帝知道,并自夸有方略。杨选和巡抚徐绅等人都受到赏赐。
8. 王忠嗣华州郑人王忠嗣,是华州郑县人。
父名海宾,任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开元二年,吐蕃侵犯陇右,下诏命陇右防御使薛讷率杜宾客、郭知运、王唆、安思顺抵御。
薛讷派王海宾为先锋,到武阶与吐蕃兵交战,王海宾追击败军到达壕口,斩杀了吐蕃兵众。进攻长城堡,众将嫉妒他的战功,按兵观望,王海宾战死,大军乘机进攻,斩杀贼军一万七千首级,缴获战马七万匹、牛羊四十万头。
玄宗怜惜他的忠诚,追赠左金吾大将军。王忠嗣九岁时原名训,授任尚辇奉御。
入宫拜见皇帝,伏地大哭,皇帝安慰他说:“这是霍去病的遗孤,等到年壮而拜为将。”改赐现名,收养在宫中。
肃宗为忠王时,皇帝叫他与王忠嗣交往。等到长大,为人勇猛刚毅寡言少语,富於用兵的谋略,皇上与他谈论兵法,王忠嗣对答如流,皇帝很器重他,说:“将来你会成为良将。”
让他试守代州别驾,大姓豪强关闭门户收敛行迹,不敢犯法。王忠嗣经常率轻骑出塞,忠王禀告皇帝说:“王忠嗣勇於战斗,恐怕损失了他。”
因此将他召回。信安王李禕在河东,萧嵩出河西,多次引荐王忠嗣为自己的部下。
皇帝因他年轻,心怀为父复仇的意愿,下诏不可以任为重将。萧嵩入朝,王忠嗣说:“跟随公已经三年,没有什麽回报天子。”
於是请求率精兵数百袭击敌虏。适逢吐蕃赞普大酋在郁标川练兵,部下想要返回,王忠嗣不听,提刀冲入敌阵,斩杀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以万计。
萧嵩向朝廷奏报他的战功。皇帝非常高兴。
多次迁任为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封清源县男。与皇甫惟明互争高低,皇甫惟明诬陷他有罪,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想攻取吐蕃新城,有人提议说王忠嗣富於才干,杜希望奏请朝廷,朝廷下诏追召他赶赴河西,进军攻取了吐蕃新城。王忠嗣功多,授任左威卫郎将,专知兵马。
不久吐蕃大举出兵,准备报复新城之败,早晨逼近官军阵地,士兵不能抵挡,全军都很恐惧。王忠嗣单骑挺进敌阵,左冲右突,一人杀死数百人,贼军慌乱中相互践踏,官军从侧翼袭击虏人,虏军大败。
拜授左金吾卫将军,领河东节度副使、大同军使,不久任河东节度使。二十九年,任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
天宝元年,王忠嗣率兵北上讨伐奚怒皆,两军在桑乾河交战,官军三战三捷,在漠北炫耀武力,大设宴会而归。当时突厥刚刚发生内乱,王忠嗣进军到碛口筹划谋取突厥。
乌苏米施可汗请求投降,王忠嗣考虑到他的势力还很强大,现在只是假意投降而已,於是在木剌、兰山一带驻营,以便探听他的虚实。乘机向朝廷献上乎戎十八策,在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个部落间施展离间计,进攻多罗斯城,渡过昆水,斩杀了鸟苏米施可汗,修筑大同、静边二城,调发清塞、横野军充实那裹,将受降、振武二军镇合并为一城,从此虏人不敢侵犯边塞。
转任河东节度使,进封县公。王忠嗣当初倚仗勇敢,到任将后,却能持重安定边界,不生事端,曾说:“和平之世为将,不过安抚众人而已。
我不想竭尽中原之力来求取功名。”因此训练士兵战马,随缺随补。
王忠嗣有张漆弓重一百五十斤,经常将它藏起来,表示没有什麽用途。军中士气旺盛,每天想着打仗,王忠嗣派间谍,窥视虏人的薄弱之处,时常出奇兵袭击敌人,所向无不获胜,所以士兵也乐意为他所用。
军队每次出发,王忠嗣召集所属部将将兵器交给他们,并叫他们授给士兵,即使是弓箭也在上面记上姓名,士兵出战返回,如果丢失弓箭,都按姓名治罪。因此部下人人自励,兵器充实。
从朔方到云中广袤数千里,依据险要修筑城堡,开拓土地很远。从张仁亶以后已四十多年,王忠嗣继续了他的功业。
不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暂代朔方、河东节度使,佩带四将印,拥有强兵重地,统辖万里,为近代所没有。朝廷又授他一子为五品官。
后来王忠嗣多次出战青海、积石,虏人遇见往往败逃。又前往墨离讨伐吐谷浑,灭了他们的国家。
於是上表坚决辞让朔方、河东二节度使,朝廷同意了。皇帝当时正谋取石堡城,下诏询问攻取的计策,王忠嗣上奏说:“吐蕃倾全国主力守卫此城,如果在坚固的城下驻兵,动用数万士兵,然后才可以夺取,恐怕所得不能抵偿所失,请整顿兵马,伺机而夺取。”
皇帝内心很不高兴。而李林甫尤其忌妒他的功劳,时时搜罗他的过失。
适逢董延光建议请求攻克石堡城,下诏命王忠嗣分兵接应,王忠嗣不得已而出兵,但对士兵没有悬赏,董延光很不高兴。河西兵马使李光弼来到军中劝说王忠嗣说:“大夫爱惜士卒,有抗拒董延光之心,虽名义上奉韶,但实际却想改变他的谋略。
然而大夫已将上万人的军队交给了他,却不设重赏,凭什麽提高士兵的勇气?况且大夫吝惜数万段赐物,为谗言留下缺口,如果不能取胜,将归罪於大夫,大夫将会首先受祸啊。”王忠嗣说:“我本来考虑的是得到一城不足以制服敌人,失掉了它也不会有害於国家。
我怎能忍心拿数万人的性命换取一个官职呢!往后即使受到责罚,不过就是当一个金吾、羽林将军,返回宿卫京师;再不然的话,也不过贬为一名黔中上佐而已。”李光弼道歉说:“大夫是行古人遗事,我李光弼又有什麽可说的呢!”就急步退出。
董延光过期不能取胜,果然上诉朝廷说王忠嗣延误用兵。
9. 古文翻译《干宝父妾》干宝的字令升,他的先辈是新蔡人。父亲名叫莹,有个宠爱的小妾。母亲很嫉妒,干宝的父亲死亡埋葬时,就活活拉着这个小妾塞到墓坑里了
干宝他们兄弟年纪小,不知道怎么回事。过了十年母亲的丧事,打开坟墓,看见这个小妾爬在棺材上,衣服好像活着的时候穿戴一样。仔细
看好像还有(此处缺字),
渐渐有了气息。高兴的就把这个小妾迎送回家 ,过了一天苏醒了。说干宝的父亲经常给她吃的,和他一起睡,恩情就好像活着的时候一样。
家中的好坏事,动不动就说出来,一查对都应验。平复数年后才死。干宝的哥哥曾经病的就像死了,一天身体也没有冷。然后就惊醒了,说看
见 天地间鬼神的事,好像是做了个梦,自己不知道自己死过了。
10. 辽史卷九十八耶律俨文言文答案【译文】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府人。本姓李。
父仲禧,重熙年间开始任官。清宁初,任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1035),在鸭子、混同二水之间筑城,拜为北院宣徽使。咸雍初,因误奏事情获罪,出贬为榆州刺史。不久诏令官复原职,迁为汉人行宫都部署。六年(1037),赐给国姓,封韩国公,改任南院枢密使。当时枢密大臣耶律乙辛等人诬陷皇太子,诏令仲禧偕同乙辛审讯,牵连许多无辜之人,未能昭雪。乙辛荐举仲禧可委以重任,拜为广德军节度使,再度担任南院枢密使,去世,谥曰钦惠。
耶律俨仪容俊秀严整,好学,有诗名,咸雍年间中进士。任守著作郎,补为中书省令史,以勤勉机敏著称。大康初,历任都部署判官、将作少监。后来两府奏事,论列群臣之优劣,唯独称赞耶律俨才能出众。改任少府少监,知大理正,赐给紫色公服。六年(1080),迁大理少卿,上报对狱案的处理意见十分公平。次年,升任大理卿。遭逢父丧去职服丧,道宗强夺其服,任为同签部署司事。
大安初,任景州刺史。约束官府衙役,拘禁那些强横狡猾不守法之人,抚恤老人和穷人,不上数月,清明的政声已开始传播开来,郡中人为他刻石颂扬德政。二年(1086),改任御史中丞,诏令查究上京的积压案件,平反了很多冤案,任同知宣徽院事,提点大理寺。六年(1090)冬,改任山西路都转运使。铲除积习弊政,上奏确定课税之定额,增加州县长官的俸禄,一应事情都办理了下来。寿隆初,授任枢密直学士。遭逢丁丧辞官,不久征召官复原职。宋人攻夏,李乾顺派使者请我国从中和解,皇上命耶律俨到宋国为他们讲和,拜为参知政事。六年(1100),皇上临幸鸳鸯泊,征召他到内殿,询问政事。
皇上晚年厌倦于政事之辛劳,在用人上自己无法择定时,便下令各人分别掷骰子,对点力占优者授给官职。耶律俨曾经掷得胜采(大点力),皇上说:“这是首相的征兆!”迁任知枢密院事,赐号经邦佐运功臣,封越国公。修纂《皇朝实录》七十卷。
皇上病危,耶律俨与北院枢密使阿思一同接受遗诏。乾统三年(1103),徙封为秦国公。六年(1106),封漆水郡王。天庆年间,因为生病,天祚帝命他乘小车入宫朝见。病重,皇上派太医前往诊视。逝世,追赠尚父,谥曰忠懿。
耶律俨一向廉洁,从不向人求取分毫。对于经书典籍,看一遍就能记诵下来。又善于窥察人主之心意。其妻邢氏貌美,经常出入于宫中,耶律俨叮嘱她说“:千万不可违背了皇上的心意!”因此权位和宠幸更加稳固。有三子:处贞,为太常少卿;处廉,同知中京留守事;处能,任少府少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