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PC) |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首页/栏目/内容广告位一(手机) |
鲍君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译文
从前有个人设下了绳网想捕获獐子,套住了一头獐,主人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走了獐。过路人想想觉得太不好意思,就把带着的鲍鱼放一只在网里后离开。本主回来后看见了鲍鱼,惊怪地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里人就在此建了个祠庙,称为"鲍君",后来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鲍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这人说,"这是我的鲍鱼呀!哪里有什么神灵啊!"于是这件事就平息了。
2. 《僧涉能呼风唤雨》文言文翻译僧涉能呼风唤雨【原文】僧涉者,西域人也,不知何姓。
少为沙门,苻坚时入长安。虚静服气,不食五谷,日能行五百里,言未然之事,验若指掌。
能以秘祝下神龙,每旱,坚常使之咒龙请雨。俄而龙下钵中,天辄大雨,坚及群臣亲就钵观之。
卒于长安。后大旱移时,苻坚叹曰:“涉公若在,岂忧此乎!”(《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六十五》)【译文】僧涉是西域人,不知道姓什么。
年少时做了和尚,苻坚的时候进入长安。生性清虚恬静,精于吐纳之术,不吃五谷,每日能走五百里路,能预言未发生的事,非常灵验,就像对自己的手指手掌那样熟悉了解一样。
能用秘语秘咒让龙王爷降临,每当大旱时,苻坚经常让他施咒语让龙王爷降临求雨。一会儿龙王爷下界到了佛钵内,天上就下起了大雨,苻坚和群臣亲自到钵内观看。
(后来僧涉)在长安去世。后来大旱过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下雨),苻坚叹息道:“涉公如果还在世的话,哪里还用担心这些事呢!”【注释】1、沙门:佛教僧侣。
(1)梵语的译音。或译为“娑门”、“桑门”、“丧门”等。
一说,“沙门”等非直接译自梵语,而是吐火罗语的音译。原为古印度反婆罗门教思潮各个派别出家者的通称,佛教盛行后专指佛教僧侣。
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下》:“浮屠者,佛也……其精者,号为沙门。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
《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头陀寺者,沙门释慧宗之所立也。”李善注引《瑞应经》:“沙门之为道,舍妻子,捐弃爱欲也。”
《魏书·释老志》:“诸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浄,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曰桑门,亦声相近,总谓之僧,皆胡言也。”
章炳麟《支那印度联合之法》:“今岁安庆遣四沙门西游求学,是固沟合梵汉之端。”(2)指佛门。
《西游记》第56回:“他们虽是丑陋,却也秉教沙门,皈依善果,不是甚么恶魔毒怪。”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八:“沙门以和尚为尊贵之称。”
2、虚静:清虚恬静。(1)清虚恬静。
《文子·自然》:“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虚静之道,天长地久,神微周盈,于物无宰。”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杨恭政》:“邯问昔何修习?曰:‘村妇何以知,但性本虚静,闲即凝神而坐,不复俗虑得入胸中耳。
’”明唐顺之《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老子及瞿昙氏书,得其虚静慧寂之说,不逆于心。”(2)宁静。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脯腊》:“脯成,置虚静库中,纸袋笼而悬之。”朱自清《论逼真与如画》:“元朝倪瓒的山水画,就常不画人,据说如此更高远、更虚静、更自然。”
3、服气:吐纳。道家养生延年之术。
(1)吐纳。道家养生延年之术。
《晋书·隐逸传·张忠》:“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唐白居易《赠王山人》诗:“玉芝观里王居士,服气飡霞善养身。”
《西游记》第17回:“想是那个妖精,传他些甚么服气的小法儿,故有此寿。”(2)甘心信服。
《儒林外史》第17回:“匡大又不服气,红着眼,向那人乱叫。”老舍《四世同堂》三五:“他不服气!人都是人,谁也不应当教谁矮了一截,在地上跪着!”李准《李双双小传》八:“这一回喜旺服气了,他想着:‘真没料到,这红薯里边也还有这么大学问。
’”4、秘祝:秘语;秘咒。附注:秦代司祈祝之官。
汉初因之,至文帝时始废。《史记·封禅书》:“祝官有秘祝,即有菑祥,辄祝祠移过于下。”
张守节正义:“谓有灾祥辄令祝官祠祭,移其咎恶于众官及百姓也。”《史记·孝文本纪》:“上曰:‘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不取,其除之。
’”裴骃集解引应劭曰:“秘祝之官移过于下,国家讳之,故曰秘。”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所以秘祝移过,异于成汤之心。”
宋苏轼《奉敕祭西太一和韩川韵》之一:“圣主新除秘祝,侍臣来乞丰年。”5、神龙:谓龙。
相传龙变化莫测,故有此称。(1)谓龙。
相传龙变化莫测,故有此称。《韩诗外传》卷五:“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文选·张衡〈西京赋〉》:“若神龙之变化,章后皇之为贵。”
薛综注:“龙出则升天,潜则泥蟠,故云变化。”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我所仗剑,神龙见授,以诛后伏,以斩不臣。”
(2)三国吴都建业正殿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抗神龙之华殿,施荣楯而捷猎。”
刘逵注:“神龙,建业正殿名。”6、咒龙:指咒龙请雨。
章太炎《国家论》:“于此而视为神圣,则不异于事火咒龙也。”(事火,指祀火为神。
事火咒龙,比喻荒诞不经之事。)7、请雨:求雨。
《淮南子·泰族训》:“雩兑而请雨,卜筮而决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伊水》:“惠帝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阳山请雨。”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九:“我为你飞符上界请雨,已奉上帝命下了。”8、俄而:也作“俄尔”。
短暂的时间,不久;突然间。《庄子·大宗师》:“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
《。
3. 文言文翻译有点看不清,我先打了下原文,请对照下,看有没有字弄错的,确认后再译吧。
重建严子陵先生祠堂记
自杭州东南溯江而上,遇富春渚,至七里滩,两山之间有严子陵祠焉。清风高节,照耀江水,曩常经其地,瞻其貌,徘徊久之而不忍去。宋范仲淹守严郡尝为子陵置义田立祠作歌以纪其德。自是以后淳邑有方贼之乱,富春有裘贼之乱,是祠之或废或兴,年日舛错不可考。国朝尝饬守土之官岁时修葺故祠,得岿然长存。自粤匪扰乱,郡当其冲,祠遂不保。余以同治四年八月来守是土,过七里滩心彷徨者累月,闻魏观察有志捐造(前丁太守经理其事,半途功废)。予慨然首先捐廉二十万钱,次集捐赀,鸠工庀材,复祠宇之旧观,续造客星楼、祠内神像碑石、动用器具,洪纤毕备,阅四月而功告成。遂入山而求子陵之后,得两人焉:一名国禄一名宝华,两人为从,父子相与为依,惧将无后而又奇穷,盖义产之失久矣。余为之请于大府,就严郡盐课耗项内岁提钱八十千文,
为目前开垦山田费,用嗣后修葺祠宇、奉祀香火,俾得永远有资;仍勉国禄等砥节砺行,无坠先人遗绪。则余他日公车便访,重瞻道貌,庶几景仰之思与是江是山而俱永也。所有先生道德事迹前人言之祥矣,余不复赘是为之记。
余前权签(“签”看不清,猜的)严郡捐建严祠,谕令严子陵先生后裔严国禄、严宝华叔侄二人看守祠堂,奉祀香火,又禀请在盐耗项下每年提八十千文以为祠中之用当。谕严国禄等早为完娶,以继绝祀。乃至八年夏余重守是郡,严国禄仍未聘娶,复又资助以成其事,至十里富春山。道光年间严国祥曾卖三股之二与方文芹,执业现据。严国禄具囊到府,又断归严国禄,执业永作严祠之用,不准再行买卖,并札饬桐庐县立案又记。
4. 白起祠文言文翻译唐德宗贞元年间,咸阳有人报告说看见了秦时名将白起,县令上奏说:“朝廷应加强西部边塞的防卫,正月吐蕃一定会大举进兵入寇。”
不久吐蕃果然入侵,很快兵败而去。德宗因而相信白起果真显圣,欲在京师为白起立庙,并追赠白起为司徒。
李泌说:“臣听说国家将要兴盛的话,一定会听信于人,而非鬼神。如今将帅立功,而陛下却褒扬秦朝的白起,微臣恐怕以后边防将领会有所怨言而懈怠从事了。
而且在京城立庙祭祀,影响甚大,定会流传出去,可能引起地方巫蛊迷信的风气。我听说杜邮有一座旧的白起祠,请陛下下诏让府县维修一下,这样也就不至于惊动天下人的耳目了。”
德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古诗文。
5. 鲍君文言文翻译1、译文:从前 有个人设下了绳网想捕获 獐子,套住了一头獐子, 本主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 过路人想想觉得太不好意思,就把带着的鲍鱼放一只在网里后离开。本主回来后看见了鲍鱼,惊怪地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去。就在此建了个祠庙,称为"鲍君",后来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鲍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这人说,"这是我放在网里的鲍鱼呀!哪里有什么神灵啊!"从此人们才不再敬奉"鲍君"了。
2、原文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3、寓意
这篇文言文说明的道理:凡事要认真考虑、冷静分析,究察一番问个究竟,不可人云亦云,轻信不科学的东西而闹出笑话,也不要偷别人的东西,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
6. 文言文 鲍君 翻译鲍君
昔汝南有人,于田中设绳,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觉,有行人见之,因窃取獐去,犹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鲍鱼,乃以一头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村里因共而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转多奉之者,丹楹藻棁,钟鼓不绝。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行道经过,莫不至祠焉。积七八年,鲍鱼主后行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耳,何神之有?"于是乃息。(出《抱朴子》)
【译文】
从前汝南有个人在田野里设下了绳网想捕获猎禽兽。一天,网里套住了一头獐子,本主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过路人想想觉得太不够意思,就把带着的鲍鱼放一只在网里。本主来后看见了鲍鱼,惊怪地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庄里的人们知道后就在得鱼的地方建了个祠庙,叫"鲍君"神,传说开来,祭祀的人很多。庙的柱子漆成红色,屋梁也画了花纹,日日钟鼓声不断。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走路人过庙门也都进去祈祷。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鲍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这人说,"这是我放在网里的鲍鱼呀!"从此人们才不再敬奉"鲍君"了。
还有一个
从前有人设捕兽夹捕獐鹿,那天逮到了一只他自己却不知道。有个过路人发现了獐鹿并把它给拿走了,但感觉不太好意思,就把自己的鲍鱼放在捕兽夹中离开了。那个设捕兽夹的猎人来到后看到鲍鱼,觉得非常奇怪,以为是神仙降临,不敢把鲍鱼带到家里,便在此地盖庙,称为鲍君。后来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其中得病的人偶然好了,便以为是鲍君在降福,就感加神奇了。
过了七八年,放鲍鱼的那个人经过这个庙,询问原因,有人告诉他这些事情。他说:“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于是非常慨叹。
7. “丞相苏公祠堂记”文言文翻译朱文公:“熹少从先生长者游,闻其道故相苏公之为人,以为博洽古今,通知典故,伟然君子长者也。熙宁中掌外制,时王丞相用事,尝欲有所引拔,公以其人不可用,且非故事,封上之,用此罢归。不自悔,守益坚,当世高其节,与李才元、宋次道并称三舍人云。后得毗陵邹公所撰公行状,又知公始终大节盖章章如是。以是心每慕其为人。属来为吏同安,同安公邑里也,以公所为问县人,虽其族家子不能言,而泉人往往反喜道曾宣靖、蔡新州,吕太尉事以为盛。予不能识其何说也。然尝伏思之,士患不学耳。而世之学者,或有所怵于外,则眩而失其守8。如公学至矣,又能守之,终其身一不变,此士君子之所难,而学者所宜师也。因为之立祠于学,岁时与学官弟子拜祠焉9。而记其意如此,以视邑人云。”
①朱文公,即朱熹。②苏颂,字子容,汉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北宋中
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③毗陵,地方名,现常州。④地方
名,厦门六市之一。
8. 白登明,字林九,奉天盖平人,文言文全文翻译白登明字林九,奉天省盖平县人,隶籍于汉军镶白旗。顺治二年的拔贡。顺治五年,授任河南省柘城知县。当时战乱之后,到处盗贼相聚成群,登明治理崇尚严肃,逮捕为首的盗贼,绳之以法,境内安然。他怜悯战乱后幸存下来的黎民遭受着荒芜残破的境遇,到处招收安抚,停止增派河夫,设下条规来鼓励人民耕田读书。顺治十年,因政绩考核优异,擢升为江南太仓知州。到任后,他整顿赋税,免除额外的征税,昭雪各种冤狱,访察利弊,隐蔽的坏人坏事都被揭发出来。海滨的居民因战乱离散四方,登明召回他们开垦荒地,稀无人烟之处又形成了村落。
康熙十八年,任高邮知州。正值年荒又继以蝗灾,而且因大水湖涨冲决清水潭,登明就召集百姓筑堤 抵御大水。他严禁办事官吏借修堤之机克减百姓,参加修堤的人都踊跃地前来献力。第二年又遭了灾,他再向上请求减免税收和赈济灾民,并且动员富户捐出粮食赈济灾民,被救活的灾民不可胜计。当时三藩之乱刚刚平定,从军中发来征发民役的公文还很频繁,登明同百姓约定:凡需要供给军方驿夫的时候,你们听到吹笳的声音后再来,以免侵夺百姓的农时。上面的官员有什么征调,登明不轻易答应供给,但是他们都能够体谅到登明清廉爱民的心意,也不去督责他的过失。登明因为积劳成疾死于官任,家里穷得没有余资,州里的人就凑集起钱来为他举办丧事,并把他列入名宦祠来祭祀。乡民们有好多画像立祠来私下祭奠。
请采纳
9. 孔愉字敬康文言文翻译孔愉,字敬康,会稽山阴人也。愉年十三而孤,养祖母以孝闻,与同郡张茂字伟康、丁潭字世康齐名,时人号曰“会稽三康”。吴平,愉迁于洛。惠帝末,归乡里,行至江淮间,遇石冰、封云为乱,云逼愉为参军,不从将杀之,赖云司马张统营救获免。东还会稽,入新安山中,改姓孙氏,以稼穑读书为务,信著乡里。后忽舍去,皆谓为神人,而为之立祠。永嘉中,元帝始以安东将军镇扬土,命愉为参军。邦族寻求,莫知所在。建兴初,始出应召。为丞相掾,仍除驸马都尉、参丞相军事,时年已五十矣。以讨华轶功,封余不亭侯。
帝为晋王,使长兼中书郎。于时刁协、刘隗用事,王导颇见疏远。愉陈导忠贤,有佐命之勋,谓事无大小皆宜谘访。由是不合旨,出为司徒左长史,累迁吴兴太守。沈充反,愉弃官还京师,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太常。及苏峻反,愉朝服守宗庙。初,愉为司徒长史,以平南将军温峤母亡遭乱不葬,乃不过其品。至是,峻平,而峤有重功,愉往石头诣峤,峤执愉手而流涕曰:“天下丧乱,忠孝道废。能持古人之节,岁寒不凋者,唯君一人耳。”时人咸称峤居公而重愉之守正。
咸和八年,诏曰:“尚书令玩、左仆射愉并恪居官次,禄不代耕。端右任重,先朝所崇,其给玩亲信三十人,愉二十人,禀赐。”愉上疏固让,优诏不许。后导将以赵胤为护军,愉谓导曰:“中兴以来,处此官者,周伯仁、应思远耳。今诚乏才,岂宜以赵胤居之邪!”导不从。其守正如此。由是为导所衔。
后省左右仆射,以愉为尚书仆射。愉年在悬车,累乞骸骨,不许,转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句章县有汉时旧陂,毁废数百年。愉自巡行,修复故堰,溉田二百余顷,皆成良业。在郡三年乃营山阴湖南侯山下数亩地为宅草屋数间便弃官居之送资数百万悉无所取病笃遗令敛以时服乡邑义赗一不得受。年七十五,咸康八年卒。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
(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八》)
【参考译文】孔愉,字敬康,是会稽山阴人。孔愉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因奉养祖母以孝顺闻名,与同郡人张茂字伟康、丁潭字世康齐名,当时人称他们“会稽三康”。吴被平定后,孔愉移居到洛阳。惠帝末年,回家乡,走到江淮之间,遇上石冰、封云作乱,封云逼迫孔愉当参军,(孔愉)不顺从,封云要杀他,靠封云的司马张统营救得以免死。向东回到会稽,躲进新安山中,改姓孙,以种地读书为业,在乡里很有信誉。后来忽然离去,乡人都以为他是神人,为他立祠庙。永嘉年间,元帝开始以安东将军的身份镇守扬州之地,任命孔愉为参军。家乡亲族寻找他,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建兴初年,才出来接受召见。任丞相,接连授任驸马都尉、参丞相军事,这时已经五十岁了。因讨伐华轶的功劳,封为余不亭侯。
皇帝做晋王时,长期让他兼中书郎。当时刁协、刘隗当权,王导很是被疏远。孔愉陈说王导的忠贤,有辅佐创立大业的功勋,还说无论事情大小都应该向他咨询。因为这件事不符合晋王的意旨,外任司徒左长史,多次升迁至吴兴太守。沈充谋反,孔愉弃官回到京师,拜授御史中丞,迁任侍中、太常。到苏峻反叛时,孔愉身穿朝服守住宗庙。当初,孔愉做司徒长史时,因平南将军温峤的母亲亡故,遭逢乱世不得归葬,就不超越他的品级。到这时,苏峻被平定了,而温峤立了大功,孔愉前往石头见温峤,温峤拉着孔愉的手流泪说:“当今天下时局动乱,忠孝之道衰废。能保持古人的节操,在艰难的情况下也不改变的,只有您一个人罢了。”当时人都称温峤居公卿位而能推崇孔愉恪守正道的德操。
咸和八年,诏书说:“尚书令陆玩、左仆射孔愉都能恪尽职守,俸禄微薄。尚书令责任重大,是先朝所重视的,赐给陆玩亲信三十人,孔愉二十人,皇帝的赏赐。”孔愉上疏再三推辞,皇帝颁发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后来王导将要任赵胤为护军,孔愉对王导说:“自中兴以来,担任这个官职的,是周伯仁、应思远。现在确实缺乏人才,怎么能让赵胤来担任这个职务呢!”王导没有听从。他就是这样恪守正道。因此被王导怨恨。
后来撤销左右仆射,任孔愉为尚书仆射。孔愉已到了七十岁,多次请求退休,但都没有得到许可,转任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句章县有汉代时的旧堤岸,毁弃几百年了。孔愉去巡视,修复旧堤,灌溉土地二百多顷,都成了良田。在郡中三年,才在山阴湖南侯山下几亩地中建造住宅,几间草房,就弃官去居住。赠送数百万钱,都不收取。病重,遗嘱让用平常的衣服入殓,乡邻赠送的助葬用品,一样也不准接受。七十五岁,咸康八年去世。追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贞。